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民为国本说—方豪

  • 开化老于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30961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4/11/30 9:25:11
  • 来自:浙江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开化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



    豪(
1482-1530),字思道,号棠陵,开化县金村乡金路人,少年时就十分关心民生疾苦。据《慎山方氏宗谱》记载:明弘治十五年(1502),岁大旱,溪河干涸,田地龟裂,乡民苦不堪言。时年方20的方豪,见此情夜不能寐,亦无心读书,于是独宿后岗庙,沐浴焚香,吃斋念佛。三天后,率五百余人蓬头跣足走百十里以迎龙神。每日三步一拜,直至江西省玉山县之三清山。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,十日后竟大雨倾盆而下,一解旱情,乡邻为此赞不绝口。正德二年(1507),方豪获乡贡第一,次年(1508)进士及第,五年八月(1510)授江苏昆山县令。

江南地带湖汊居多,田地肥沃,尤其苏州、松江、常熟、镇江、嘉兴、湖州和杭州七郡,更是当时全国主要的粮食基地,天下之赋多出江南。由于苏、松、常等郡之水都流入太湖,太湖容纳不了泽靠吴淞、刘家河和白茆三江东导入海。一旦三条江的入海口不通,遇有天雨连绵,泻泄不及,田地和江河涨成一片,则造成严重水灾。而昆山为苏州巨邑,又乃濒海之地,地势卑湿,稍雨辄涝。故东南之灾莫甚于苏州,苏州之灾莫甚于昆山。

方豪上任之初,适逢昆承湖泛滥,外护城壕与民宅均被淹没,望去白茫茫一片,犹如大海,一时间“徒死迁者每以万计”。而朝廷却只顾征钱粮,派夫役,上催下逼,弄得百姓无以为生。面对如此惨状,方豪悲愤万分,立即带领县吏深入调查灾情,并把所见所闻命人绘制成图上报。下属怕他为此遭到责罚,劝他暂不要上呈。方豪毅然回答说:“民为邦本,天子以根本寄之县令,我岂能为一己之私而不顾民之死活”。于是连夜伏案写就《乞蠲逋负疏》,秉笔直陈百姓悲惨情状:“臣每一陆行,饿殍塞路,每一水泛,枯骨塞河,触目伤心,动辄流涕,至废食寝。说者谓昆山三尽;上户财尽,中户逃尽,下户死尽,殆非虚也。”接着笔锋一转,直指殃祸之源:“朝廷无权免之恩,上司有严追之限。今日征白粮,明日征糙粮;今日征丝价,明日征绢价;今日征义役,明日征马役。……催科之使盈庭,鞭扑之声不绝。小民虽鬻田宅,卖妻子以完官,人各自顾不赡,奚暇其他?”并严正指出:“夫钱粮国之用矣,民国之本也,臣岂不知国用之当足,国用不足犹有可为,国本一伤恐不可复救也!”理正词切。然,竟为此而得罪上司,不久身系狱中。昆山之民得知此事,数千人环围而泣,要求释放方豪,却无可奈何。方豪虽陷囹圄,仍心系灾民,再次草奏其略曰:“天灾流行,世所时有,然未有如比三吴之甚者。臣豪待罪一方,岂不知朝廷财赋仰给东南?诚倚东南,莫如休养。今日伏愿涣发德音,亟下汉文帝减租之诏,令鱼虾杂处之众少延喘息,倘来岁成熟,赋可如常。否者,半饱鱼腹,半斃催捕,是江南无民,而朝廷无江南矣。”此疏上呈后,朝廷派员勘查属实,下旨诏免七郡之漕粮。是年,方豪好友,太仓守倪宗正上呈六事,首次向朝廷倡议开白茅港。六年(1511)朝廷派右佥都御史俞谏,提督苏、杭诸府治水。方豪得知此事,大喜过望,当即写下《敬叩隼旟奉呈拙句》一首:“太守欲开白茅港,县官特过清水河。人家尽拆留基地,田垅不分躍浪波,东陌西村炊突断,南涯北塞渔火多。掩蓬触目伤心坐,老泪寒风两下沱。水利官去白茆塞,白茅港塞全吴荒。娄东刺史献长策,郡上使君临僻乡。财力眼前嗟有限,惠声日后被无疆。不才宁敢辞迂富,荷锸先驱芳草场。”出于发日内心的激动,方豪以诗一面再诉灾情,一面真诚地表示,只要能修好水利,我宁可辞去官职,带头背着铁锹去工地挖土搬石。

为治昆承湖之水患,方豪深入沿湖村庄,遍访当地父老,了解情况,查阅史料,亲自踏勘测量。得知,由于水患造成荒田、荒地几万余亩。这些荒田荒地,十分之九被有权势的仕宦者所侵占,且从不上交税赋。方豪果断收回被侵占的田地达一万肆千余亩有奇,并下令侵占田地之人补交赋税,将收入用来弥补洪水造成的损失。正当昆承湖调查事毕,准备商议疏通昆承湖,以除湖塞之害的方案时,接到母病告急,方豪不得不急匆匆赶回故里,直到母病稍有好转,就又心急火燎地重返昆山,开始投入疏通昆承湖工作。谁知第二年春天,吴中又发大水,朝廷派大臣巡察,方豪力请抚臣亲赴灾区勘视。这位巡抚本想虚应一下,捞点好处便走,料想不到不仅捞不到一点油水,而且被方豪苦苦缠住不得脱身,只得随其来到湖畔灾区,走马看花望了几眼后,立即下令打道回府。这下可惹怒了方豪,一下奔到他面前,拦于道中,大声地责问和悲愤地诉说灾情。是时,天正下着大雨,雨水、汗水、泪水融洽一起,浸透了他的全身,加之由于过分激动,竟把双脚陷进泥潭中拔不出来了,四周百姓见之,纷纷奔向前去“牵挽奔求,哭声沸地。使者恻然改容,答应呈请于朝。”由于方豪为民请命不顾身家性命,感动抚臣,次年昆山赋税又得以减半。

拟定昆承湖治理方案后,方豪立即开始了阳湖水患之治理。他从官渠开始,环湖查看、测量,整整花了十八天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与倪宗正,为防洪水伤民,还多次乘小舟由白茅港直抵海口,顶风冒雨,往返观海。在掌握灾情,并查阅所有史料和图册后,即致书都御史提出自己的见解:“吴之诸海自太湖以下阳城为大,大则吐纳之功多,而疏濬之所宜先者。湖虽一,而实分为东、西、中三湖,中湖为大,东湖次之,西湖又次之。……据豪愚见,当先开孙墓白龙庵之间,莲花朵下营田之间,南白茆塔之间,使三湖各自相通;次开官渎及官塘诸泾,使诸水与湖相通;次开珠村陆墓塘之大涨;次开沿湖小涨。以其土加岸,使岸益高,而又年设管湖之役,俾其躬自踏勘,以防虚应庶乎。水有吐纳之地,民无旱潦之忧,上裨国赋,下足民食,而利可垂之永久矣。”方豪意见得到了都御史俞谏的赞同,加快了苏、杭诸府,尤其昆山水利的治理,使昆山父老倾城出送,更有甚者,绘其像供于家中,逢年过节焚香祀之。万历四年(1576),其事迹载入重修的《昆山县志》的名宦录中。进士吾瑾在《方昆山像赞并序》中这样赞道:“昆山方阽于海潦,徒死迁者每以万计,思道至,则相视疏决,设方赈贷,昆人卒赖以宁。”可谓百姓通情达理、知恩报德,方有此举也。

方豪,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员,“民为国本”,常系于心中,行事均以民生、民利为重,实是难能可贵,不仅在当时“惟民有口,没世不能忘”,就是五百年后的今天,读其事迹,也使人感动不已。如此为政勤廉的爱民之官,岂非古今为官为吏者之楷模乎?!

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