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姜坞印象

  • guest1739818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82498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5/7/6 10:25:31
  • 来自:浙江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开化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姜坞古村落,名声在外,但我一直未曾前往,只能是在脑海里想象它那原始的风貌。

  周末,我们驱车前往。车轮滑过柏油路面,两侧山水明秀,风光宜人。山里道路曲折,不知道绕过多少个弯,经过多少个村庄,终于来到了姜坞。

  村口古树参天,红豆杉、银杏、樟树、古枫,犹如一把把巨伞,张开等待着每一个来此的客人。我去过很多古村落,但姜坞却是极特别的。水泥斜坡平缓向上,右侧是古老青石板铺就的台阶,左侧清泉叮咚鸣响,抬眼望去,那座古朴的石拱桥就横卧在泉水上方。“兴隆桥”三个大字,端庄方正,刻在一块不大的长方形石块上,该桥精致小巧,是姜坞古村落展示给外界的第一张名片。我对文字的兴趣,来自古汉语的魅力,楷书如同一个身穿正装的人一般,威严中透着刚正。与“兴隆桥”正对着靠近村落的一面,同样是一块不大的但很周正的石块上赫然显示“护境”二字,“护”是繁体字,“境”却是简体字。

  走在姜坞村落的青石板小路上,身轻如燕,真想化作一只飞燕,在村落上方回旋,将整个村落看个够。黄土夯实的墙,黑瓦覆盖的屋顶,那种房子在很多地方已经很少见到了。但在这里,却是真切的存在,而且是那样完整。它同福建客家人的土楼有点类似,只是建筑面积无法与土楼相提并论。半山腰上,村落依山就势,布局精当,显示了姜坞先民对村落建筑的非凡智慧。龙头石,是姜坞的又一张对外名片。石头无言,但因为它是龙头的石雕,用手轻轻抚摸它那光洁坚硬的表面,真实感受到石块的硬度,感受到村落真实的存在。龙头石前面那一汪清池,是附近村民最为乐意亲近的地方,常年不断的山泉源源不断地注入水池,滋润着这里的土地,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朴实智慧的山民。大山高耸在那里,我忽然想起“靠山”一词,在国人的心目中,有靠山,那是一生幸福最可靠的保障呀!大山巍然,犹如一把太师椅稳稳端坐着,姜坞人是明智的,它们的村落就在太师椅靠背的前面静静安卧着。自北宋以来,近千年时光悄然流逝,但从那时起就定格的古村落格局,却不曾改变,一直延续至今。

  顺着青石板路向上,来到村落的高处。我们走进那座有着鲁班锁的老房子。我和儿子刚踏进那座敞开大门的古旧木房子时,儿子高兴地说:“我听到了猪的打鼾声,久违啊!久违啊!”既而就看到了那头肥大的土猪。它硕大的身形映入我们眼帘的时候,我也觉得是那样亲切与可爱。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很难看到猪了,在农村,年轻人外出奋斗拼搏,为的就是到城里安居,而留在农村里的老人和小孩,大多没有能力养猪,所以,现在的村落,缺少了猪,也就缺少了生气,更是少了生活的气息。鲁班锁其实就是用木头做的一把锁,但在农村很少见,物以稀为贵,慕名而来的游客,都要前来一睹它的芳容,做一番研究。

  长长的青石板道路,铺就的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幽幽的三重门,沧桑的石墙仿佛想要留住时光。那些有着天井的古老房子,蕴含着村民的生活智慧,而那块矗立在村口的“立碑不朽”石碑,让我印象深刻。嘉庆十一年(公元1806年),一晃200多年的岁月伴随山泉水,流向历史深处。走在姜坞的古老青石板道路上,用心感受岁月留下的每一处印痕,回望当初先民创业的艰难,它留给今人的不仅是文字,更是文字背后的诸多精神。
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